【爱搞帝】-哲学奇才维特根斯坦  
新闻编辑部

哲学奇才维特根斯坦

作者 : 新闻编辑部 2016-09-12 485 人阅读

 

“当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时,他的一切智能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,他就会显得各种病态。只有让他回归至自己的本性,才会导致良好的结果,使一切显出正常。”──路德威格·维特根斯坦

路德威格·维特根斯坦(Ludwig Wittgenstein,1889-19 51)是二十世纪最具创意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,他所著的《逻辑哲学论》(Tractatus Logico-philosophicus)和《哲学研究》(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)着重探讨了语言在认识论中所起的关键作用,推动了二十世纪哲学思维的巨大变革。

维特根斯坦出身于犹太人家庭,其父为当时奥地利的钢铁业巨头。

全家对艺术有着强烈的爱好,音乐家勃拉姆斯和马勒是家里的常客,拉威尔后来把著名的《为左手而写的钢琴协奏曲》献给维特根斯坦的一个哥哥(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右臂)。兄弟姐妹们都显露出强烈的艺术天赋,唯独维特根斯坦小时候却喜欢摆弄机械。

1908年,维特根斯坦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攻读航空学。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,他阅读了伯特兰德·罗素的《数学原理》,结果对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。1911年,他来到剑桥大学,师承罗素的门下。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“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”,并说维特根斯坦“不久将学会我所能教的一切”。维特根斯坦不时地在午夜造访罗素,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几小时,一语不发地思考逻辑问题,但罗素不敢催他去睡觉,因为“生怕一打断,他的脑袋会迸裂”。维特根斯坦取得的神奇进步使他不久几乎成了罗素的老师。

罗素在惊叹之余,公开声明放弃逻辑研究,因为维特根斯坦足以担当起一切。

然而,维特根斯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。在离他住所十分钟的普拉德公园,有一片同性恋者的“渔场”。维特根斯坦偶尔发现这个去处后,经常在那里留连忘返。每周总有几个晚上,他会不由自主地离开住所,前往那片草地。那些粗犷的蓝领劳动者让他暂时从逻辑研究中解脱出来,而他清俊的脸庞也很讨人喜欢。虽然他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,并且努力遏制内心的渴求,但还是不时地自甘沉沦,而事后又不断地自责。尽管如此,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说,正是这些沉沦将他一次次从疯癫和自杀的边缘拉回(他四个兄弟中有三个以自杀结束了生命)。

虽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是个公认的怪杰,很难相处,但除了罗素以外,他与经济学家凯恩斯结成了终生好友。然而,最令他难忘是一位名叫大卫·品赛的同学。就象很多天才一样,维特根斯坦天生有点神经紧张,唯独品赛能够让他镇静下来。两人情同手足,一同弹琴抒怀,一起出国旅游。品赛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于空难,维特根斯坦将《逻辑哲学论》题献给他,以寄托哀思。

尽管学业超卓,维特根斯坦却十分厌倦剑桥的学术气氛,而难以遏制的性需求也使他感到深深的羞愧。为此,他只身来到挪威山区,住进在一个木屋里,几乎与世隔绝,潜心研究逻辑哲学。当时他还没有毕业,因此剑桥大学哲学系主任G·E·莫尔专程去拜访他,并记录下他的口述。莫尔本来希望将这些口述整理后,作为维特根斯坦的毕业论文,但当时剑桥大学修改了学位规章,所以维特根斯坦一直没有取得学士学位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维特根斯坦加入了奥地利军队,成为一名炮兵。他对枪林弹雨似乎有着一种出奇的漠然感,主动要求被安置在跑火的前列。由于这份“勇敢”,他获得了多枚勋章。战争结束前,他与其他三万名奥地利士兵受俘于意大利军队。当时战俘中流行伤寒,死伤无数。凯恩斯和维特根斯坦的家人多方运作,试图将他营救出来,但维特根斯坦拒绝在同伴得到赦免前出狱。在战争时期,他阅读了托尔斯泰的《福音简要》,深受影响。战争结束后,他将巨额遗产全部捐赠给衣食无着的艺术家们,自己却从此一贫如洗。

维特根斯坦将战争中所作的笔记做了整理,编成《逻辑哲学论》,准备出版。然而,该书遭到了各出版社的拒绝,最后还是在罗素的帮助下得以付印。《逻辑哲学论》出版后,马上被哲学界看好,并被公认为逻辑哲学的经典著作。

《逻辑哲学论》代表了维特根斯坦早期的哲学思想,全书涉及语言的实质、逻辑、伦理、哲学、动因、自我和意志、死亡,以及善与恶等内容,但着重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。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完全是由独立而简单的事物构成,复杂的事物构筑于这些简单的事物之上。

语言能够表达某种事物的状态,就象绘画能够勾勒出房间里的家俱摆设。然而,这种关系虽然可以得到显示,却不可能被说清,因为表达本身并非一个事实或一种物体。同逻辑和数学一样,语言也可以有同义反复(tautologies),比如“一个刚刚开始的初学者”就是一种同义反复。除了描绘事物和表达同义反复以外,语言没有其它的功用。

哲学中常见的伦理和形而上学等概念或表达没有任何意义,因为它们既没有举出事实,也不是同义反复。这就使维特根斯坦同时否定了自己在《逻辑哲学论》中提出的有关语言的理论,因为这种理论试图表明一种关系,但这种关系只能由人去领会,而不能够被表达。他同时认为,形而上学是一种有着重要意义的废话,因为它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废话;哲学家们也是废话连篇,但这是由于日常语言的不严谨所致。维特根斯坦试图创建一种理想的语言,这种语言一旦被领会,人们就再也不会说废话,哲学也因此没有存在的需要了。哲学的目的在于回答有实质内容的问题,但如果事物和关系能够被完全领会的话,问题也就消失了。

维特根斯坦认为《逻辑哲学论》的完成意味着所有的哲学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,因此他立志当一名小学教师。1920年,他拿到教师证书后,任教于奥地利南部一个贫穷的小镇。他在上课时,引导学生提问,让他们在提问中了解知识。他指导学生们动手做引擎机,通过组合猫的骨骼来学习解剖,通过观察繁星来了解天文。他还注重数学教育,使班上学生的数学水平达到了其他同龄学生不可企及的程度。

然而,他经常对学生进行体罚,当女学生答不出问题时,他就会上去扯她们的头发,这种做法使学生的家长深感愤怒,以至村民们都对他怀恨在心。维特根斯坦从一家学校转到另一家学校,所受的遭遇大同小异,这使他失望得几乎想自杀,幸亏得到一名牧师朋友的相劝。

虽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,但维特根斯坦内心的煎熬并没有被冲淡,他于1921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:

“从道德上讲,我已经死亡一年多了……我也许是今天并不罕见的那些例子中的一个:我有个使命,却没有去完成,这种失败摧残着我的身心。我需要有所作为,我希望成为天上的一颗明星。然而,我却在沉缅于这地球,并且逐渐走向消陨。生活对我来说,已经完全失去了价值,只剩下一些毫无意义的片断。周围的人一点都没有看到这一点,也不会理解我的所感,但我明白自己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。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,这对你来说着实是个幸运。”

维特根斯坦最后放弃了教学,于1925年进入一家修道院当园丁,并曾考虑入门成僧。

1927年,维特根斯坦结识了一群属于“维也纳圈子”的哲学家。这些哲学家追随维特根斯坦的理论,认为哲学的关键在于研究语言的功用──这就是后来逻辑实证论(logical positivism)的开端。

你怎麼看?
0%
0%
0%
0%
0%
0%
0%
分页阅读: 1 2 下一页
①本站解压密码统一为:www.aoogod.com,不对换大写
②ed2k不要用迅雷下载,方便的话可以用安卓模拟器或者安卓手机泳池里下载器,网上搜很多的
③本站资源有会员投稿审核后发布,侵删
④蓝奏云连接失效官方解决方案,将连接中的“lanzous”改为“lanzoux”就能正常访问
⑤近期出現下載次數不刷新,這是瀏覽器緩存導致,解決方法,清除瀏覽器緩存重新登錄即可
⑥网站已经停止新用户注册,如果账号密码忘记,发送邮箱或者ID给在线客服会有专人处理

【爱搞帝】 » 哲学奇才维特根斯坦